P-51
外国空军装备来源:名机档案发布时间:2012-12-14 19:24
飞机类型:战斗机
生产时间:1940年
重要贡献:该型飞机是最早装备人民空军的战斗机,参加了1949年的开国大典受阅。
制造国家:美国
构造性能
机长:10.20米;翼展:11.30米;
机高:4.17米;正常起飞重量:4310千克;最大平飞速度:745千米/小时;
实用升限:12700米;航程:1530千米;
动力装置:1台艾利逊V-1710型12缸V型液冷活塞式发动机,额定功率858千瓦;
武器:6挺12.7毫米口径机枪,可带907千克炸弹或火箭弹。
背后故事
P-51“野马”是二战中最著名的战斗机。“野马”的生产数量庞大,其中美国生产了15575架、澳大利亚生产了100架,总产量在美国仅次于P-47“雷电”。
P-51“野马”式战斗机是美国北美飞机公司于1940年为英国研制的战斗机,用以代替英国原来打算购买的P-40飞机。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,德军以惊人的速度向北欧和西欧进击,与欧陆一海之隔的英国感到了空前的压力和危机。1940年春,英国派出一个飞机采购团向美国订购战斗机。最初,英国人打算购买寇蒂斯公司研制的P-40战斗机。但该公司当时的生产任务十分繁忙,无法再增加生产量。同时北美航空公司认为这种飞机已经落后,建议以同样的发动机设计出一种更好的飞机。英国对北美航空公司的能力抱怀疑态度,而该公司却许下诺言在120天内即可拿出试验机供英国选择。这样英国方面才勉强答应了。1940年10月11日,该机的样机制成,10月26日试飞成功。新机服役编号定为P-51。英国人给它取名为“野马”。1941年11月,首批P-51飞机交给英国皇家空军。
美国研制的这批“野马”在英国“骑手”的驾驭下开始竞逐蓝天。作战中,英国皇家空军利用P-51战斗机实施“零高度攻击”(在10米高度以下飞机高度表指示为零),猛烈打击德军地面部队和运输线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,P-51飞机曾大量使用于欧亚战场。P-51有多种改型,还有一种由两架“野马”式飞机拼接而成的“双野马”飞机,编号为XP-82。
“野马”式飞机外形简洁,性能优越,是第二次世界战大战中威力最强的一种活塞式战斗机。它的机翼采用层流翼型,是当时最新的气动研究成果,阻力系数很小,因而可以使飞机的飞行速度大大提高。1942年,北美航空公司和英国罗 · 罗公司合作,将P-51的发动机改换成罗 · 罗公司的“梅林”发动机。经过这项改进,P-51“野马”战斗机的性能得到很大提高,其高空最大速度由原型机的614千米/小时提高到709千米/小时,而后期的P-51改型最大平飞时速可达764千米,航程可达1530千米,装有副油箱后还可以提高航程,从欧洲基地起飞,能全程护送轰炸机,直捣法西斯德国的首都柏林。
1943年秋,P-51战斗机在远东和太平洋战场上参战。中印缅战区的第311战斗机大队和中国战场上的中美航空兵部队首批装备了P-51战斗机。在抗日战争最后两年中,中美飞行队的P-51战斗机以广西、湖南西南部地区为依托,发挥其作战半径大的优势,不断深入到湘北、鄂、粤及沪宁一带日军占领区,猛烈袭击日军的机场、运输船队。在P-51等飞机的冲击下,日军逐渐失去在中国的制空权。1945年春,P-51战斗机掩护轰炸机对日本本土进行大规模空袭,立下了大功。
1945年8月,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,中美混合团第5大队的6架P-51战斗机将1架日本百式运输机押解到湖南芷江机场。日本洽降代表、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在这里正式向中国军政当局投降。P-51战斗机与“芷江受降”一道载入了中国抗日战争史册。
抗战末期,美国根据租借法案,曾向中国国民党空军提供C、D和K等各型P-51飞机150架以上。解放战争期间,有一批P-51飞机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缴获或由起义人员飞归我军。1949年8月15日,以这些飞机为主,组成了我军的第一个飞行中队,担负保卫首都的任务。
1949年10月1日,新中国开国大典上,9架P-51飞机参加了受阅编队飞行。当天下午4时35分空中分列式开始,首先是9架P-51飞机,分三个分队,编成品字队形通过天安门上空,第一分队分队长由邢海帆兼任,左右僚机分别是孟进、林虎;第二分队分队长是杨培光,僚机分别是阎磊、王延洲;第三分队分队长是赵大海,僚机是谭汉洲、毛履武。
当第9架P-51飞机刚刚到达天空门上空的时候,空中总领队邢海帆接到地面指挥命令:按照原定9架P-51复飞一次的方案进行。这时,9架P-51飞机通过天安门,同时加大速度,在预定转弯右转,先由北折东,再由东向西,正好衔接在第六分队之后,第二次通过天安门上空。
中国航空博物馆收藏的出厂号为12458的P-51曾在1949年装备人民空军的第一个飞行队,参加过开国大典受阅编队。
【责任编辑:刘一伟】
网友评论